唐代人眼中的李世民
本帖最后由 梁红洋_aeOGG 于 2018-5-7 13:49 编辑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史书评价他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曾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所以后世的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暗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就该他当皇上。唐朝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在位期间 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国家版图相当大,他攻灭了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了高句丽,设立了安西四镇,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番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他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各民族融洽相处。强盛的唐朝也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就有70多个,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贞观之治”也可以说是封建治世的楷模,在李世民在位的22年时间里,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民殷财阜的新气象。据说,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连年农业丰收,一片国泰民安景象。 所以对唐朝的百姓来说,谁当皇 帝,其实并不重要,丰衣足食,生活安定才是大家想要的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