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Li~ 发表于 2018-5-21 15:21:07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帖最后由 Miss·Li~ 于 2018-5-21 15:24 编辑

2018年3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  一个问题、吉林为何率先立法保护黑土地?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黑土地。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最适宜植物生长。据了解,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三四百年的时间,可见其弥足珍贵。世界上有三大黑土地,一块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乌克兰大平原,一块在我国东北的松辽平原,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资料,东北黑土区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亿亩,其中黑龙江2.39亿亩,占53.0%,吉林1.05亿亩,占23.3%,辽宁和内蒙古合占23.7%。  当前,吉林省黑土地也是东北黑土地面临的共同问题。面积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2.5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8%,因水土流失形成的长度在100米以上的侵蚀沟有3万多条。  质量下降。东北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至1厘米的速度流失。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和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逐渐板结硬化,对水、肥、气、热的储存、调控和转化能力明显减弱。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7.00%,其中重金属超标、白色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上看,吉林省粮食产量的80%、调出量的70%以上都是黑土区生产的。如果说,吉林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黑土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区生态安全的现实要求来看,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农、林、水、生物环境和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对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以黑土地为基础的资源集合,在未来的地区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个试点、公主岭为黑土地烹制“营养餐”
公主岭市,是吉林省黑土地保护项目试点之一。  4月份,来到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尹家屯村。在村子的农田中,几辆大型农机正在进行翻耕。停下车,走进一块农田,省土肥站研究员黄健俯身抓起一把黑土,攥了一下手,又松开,“你看,这黑土非常松散,保护得非常好。”走在田间,闻到一股淡淡的粪肥味。“地里用的都是有机肥。”公主岭黑林子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敬德说,这是变废为宝。
黑林子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养殖大镇。以往,养殖户将鸡粪等畜禽粪便直接堆到路边,弃之不用,影响着环境,村民意见大,干部更是头疼。  废物如何利用?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给了机会。经过号召和动员,让各村组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施到农田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能减少一半。”张敬德说,玉米的质量变好了。“质量好,就能卖上价,一斤能多卖一两分钱。”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2018年3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科学界定了黑土地的概念。充分借鉴了国家六部委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采用了土地性状+土壤类型的方式,对黑土地作出界定。这样不以植被、作物区分,而是从土壤类型划分,打破了耕地、草原、林地、湿地的局限,冲破了农业、水利、林业、牧业的界限,突出了条例立足生态保护的定位。  条例明确了黑土地保护法规的调整对象,既具有黑土地保护的综合性,做到与吉林省现行的黑土地保护相关法规相衔接;又具有特殊性,避免与这些法规在调整对象上发生竞合,增强了条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精神。  条例将吉林省黑土地分为重点保护类和治理修复类两种类型,明确了吉林省中东西三个区域各自的保护重点,中部地区强调对耕地中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东部地区强调对耕地、林地中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西部地区强调对耕地、草地、湿地中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沿江河流域对冲积形成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作为治理修复类,明确了法律规范。

此外,《条例》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18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