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刷单、微商诈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生一年被电信诈骗67万余元
本帖最后由 Miss·Li~ 于 2018-12-8 14:58 编辑12月8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份《2018年学校电信诈骗案情通报》,通报内容称2018年1月份至今,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公安机关受理的电信诈骗案件119起,被骗金额67.2万元,平均每月发案接近10起,平均每起被骗金额约5647元。
12月8日下午,联系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该校保卫处刘处长表示通报的确是学校发布的。刘处长说:“近几年大学生受电信诈骗的案件特别多,所以学校和属地派出所联系根据2018年1月至今的学生报案记录,统计整理为案情通报发到了学生群内。”据刘处长介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会随录取通知书邮寄安全教育手册。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及考试,每个学院有专门的微信群,学生如遇见“拿不准”的事都会在群里询问。“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两年的发案率比较低。据我了解,我们学校的情况比其他高校要好一些。”刘处长说。据了解,发生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生中的电信诈骗种类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微商诈骗,二是网络兼职刷单诈骗,三是网络购物退货理赔诈骗,四是盗取网络帐号诈骗,五是网络商城购物诈骗。其中,网络兼职刷单诈骗是在学生中发案最高的一类,占比70%左右。以下是发生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生中这几类诈骗案件的简要案情。案例一微商诈骗 案情简介2018年3月14日,我校学生张某和微信好友“甲”聊天得知其想买黑枸杞,正好学生张某的另一微信好友 “乙”是做黑枸杞生意的,学生张某就对“甲”说自已正好认识一个卖黑枸杞的,可以帮着买。“甲”先后两次通过学生张某在“乙”处购买黑枸杞3盒,并且将货款用微信支付给学生张某,学生张某收到货款后将钱微信支付给“乙”。“甲”用两次少量现金的成功交易博取了学生张某的信任后又对学生张某说:“公司要搞福利,需一次购买29盒黑枸杞,想让学生张某帮其购买” ,然后又以公司财务制度等理由不能提前支付货款。学生张某认为和“甲”已经有过两次成功交易,并且在急于赚钱的想法驱使下,便为“甲”垫付货款6000元,将货款支付给“乙”。“乙”收款后未发货并不再和学生张某联系,同时“甲”也不再和学生张某联系。通过上述案情分析“甲”和“乙”应为同一个人使用两个微信号(或2人为一个诈骗团伙),通过少量现金的成功交易博取学生张某信任,利用学生张某急于赚钱的思想,对学生张某进行诈骗。学生张某因此被骗人民币6000元案例二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案情简介2018年3月16日,我校学生李某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做网络兼职刷单的推广广告,并附带一个QQ号。学生李某加此QQ号为好友后,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提示进行操作。开始犯罪嫌疑人将一个支付宝二维码发给学生李某,学生李某通过支付宝扫码给犯罪嫌疑人支付360元,随后犯罪嫌疑人将360元返还给学生李某,并额外支付给学生12元作为刷单报酬,便博得学生李某的信任。然后学生李某又通过同样的方式给犯罪嫌疑人转账1200元,但犯罪嫌疑人告知学生李某还需要支付4800元才能进行返款。因学生李某无法提供4800元资金,就告诉犯罪嫌疑人要放弃继续刷单。犯罪嫌疑人此时告诉学生李某,如果放弃刷单,刚刚支付的1200元无法返还,如需返款,则需要最少再支付3600元。学生李某(此时已怀疑被骗,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能要回刚刚支付的1200元,便先后两次用手机扫码支付给犯罪嫌疑人3600元。犯罪嫌疑人收款后告诉学生李某,需要等待一周,一周后就会把钱款返还。2018年3月23日,学生李某未收到返还的钱款,并发现犯罪嫌疑人已将自己QQ联系方式删除,学生李某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向公安机关报案。该学生因此被骗约人民币4800元。该案犯罪分子利用较小的利益便博得学生信任,又利用学生报着侥幸心理想要回之前的投入,导致学生越陷越深。案例三 网络购物退货理赔诈骗 案情简介2018年4月1日,我校学生刘某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学生刘某的身份信息和收货地址,并告诉其购买的棉裤甲醛超标,要帮助“理赔”。因学生刘某近期确实网购一条棉裤,就相信了。之后学生刘某按照对方的指示,添加了两个微信号为好友,并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理赔系统”。学生刘某按照“理赔系统”提示将自己的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绑定电话号、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填写后,又用绑定其女朋友银行卡的微信号扫码支付1元,随后对方告知学生刘某必须按系统规定支付3000元,否则银行卡会被冻结。此时,学生刘某女朋友的银行卡的确无法进行手机充值,就相信了对方。接着学生刘某将3000元现金存到自己的银行卡里并用微信扫码支付2999元钱。最后对方未将理赔款和3000元返还且电话无法接通,学生刘某意识到被骗后报警,学生刘某被诈骗人民币3000元。总结该案,被骗学生首先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购物信息保管不善;其次,轻易相信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并进行扫码支付;最后,犯罪分子利用科技手段造成银行卡被冻结的假象,最终被骗。案例四 盗取网络帐号诈骗 案情简介2018年9月26日,我校学生李某在宿舍打游戏时,收到同学王某发的QQ信息说要借500元人民币,李某由于正在打游戏并没有多想直接用QQ给王某转了500元人民币。事后李某给王某打电话询问借钱事由时得知王某QQ被盗并没有向其借钱。李某得知被骗后报警。总结该案,学生李某接到同学电话后,没有进行核实(例如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便汇款,说明学生李某放松了警惕,防骗意识淡泊。案例五 网络商城购物诈骗 案情简介我校学生白某在名为“小猪折扣商城”微信群中了解到在该商城消费不仅能得到商品还可以通过支付宝全额返现。该群群主还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返现截图,白某便信以为真在商城下单购买大米、洗衣液、手机等商品,群主承诺会在几日后返现至其支付宝账户。5天后群主解散此群,商城也也无法进入,至此失去联系,白某意识到被骗,损失了近3000元。此类案件是因学生贪便宜,相信有“免费的午餐”,电信诈骗团伙又以高额返现为诱饵,采取高价商品虚假发货的手段,利用发货和被害人收货的时间差,以种种理由推脱返现时间,最后解散此群关闭商店。来源 | 二三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