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玲现任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现场勘查员,从2001年调职起,她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十几年。长期以来,从事刑侦工作的几乎都是男性,整个吉林市区也只有两位女性现场勘查员,程桂玲便是其中的一个。
她的丈夫和女儿都曾劝她放弃这份工作,但程桂玲却觉得,能为社会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件极具荣誉感的事情。
只是鲜少有人知道,这荣誉感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
时间,是现场勘查的最大敌人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案发现场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程桂玲一旦接到报警电话,就会第一时间带上勘查工具,赶往现场。
一次,程桂玲接到报案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她立马和同事赶到事发地点,在一片漆黑中用手电筒进行排查。
在中心现场,程桂玲并没有发现关键线索,于是她决定扩大搜查范围。一旦天亮,现场很可能会被环卫工人不经意破坏,因此程桂玲和她的同事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进行勘查。
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半,程桂玲终于在外围发现了一个女士手提包,这成为了案件破获的一把关键性“钥匙”。
有时,在调查案件时会出现破案技术手段落后于犯罪手段的情况。提取的痕迹物证在现阶段检验不出来,但是未来几年刑侦技术进一步提高后,这些物证就很可能会成为案件破获的突破口。因此,所有的痕迹物证都会被永久保留下来。
其实这也是现场勘查员们与时间赛跑的一种独特方式。
与细节较量
2002年,有辆出租车发生了一场并不严重的车祸,车一直停在江边,车主却不知所踪,有人便报了警。
程桂玲赶到现场后,发现出租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常。为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她还是对这辆车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勘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程桂玲在主副驾驶中间发现了一滴极不显眼的血迹,判断出这应该是一个杀人案件或绑架案件。随后她又提取了车上的毛发,成功锁定了嫌疑人。
一是得心细,二是得了解现场情况。犯罪分子都走过哪些地方、在哪个地方停顿了、做了什么……只有在心中描绘一下,才能感觉到哪个部分的痕迹证物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少案件都发生在鲜有人经过的地方,在缺乏人证的情况下,物证就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现场勘查员,程桂玲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些年来,她出具了2000多份准确有效的勘查卷宗,为不少案件的零口供起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危险常伴
2006年,一年轻女子因感情问题打开煤气罐自杀,引发爆炸。程桂玲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了现场。
由于案发时是深夜,屋内也没有灯光,程桂玲只能拿着勘查灯在黑暗中摸索。全神贯注的她只顾着勘查现场,完全没注意到屋内的异样。
直到白天她再次回到现场复检,才发现死者家装潢的玻璃吊顶已被炸碎。一旦破碎的玻璃掉落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这份工作就是这样,总是与危险相伴。
在从业的十几年里,程桂玲经常要面对鲜血四溅的凶杀现场;要和高度F·B,极有可能携带传染病的尸体打交道;要在高温中辗转于各个案发现场……但她从未选择退缩。
“很多人看不得尸体,但是凶杀现场都是恐怖的,为了这个工作,你必须克服恐惧。而且时间长了我也麻木了,现在看凶杀片也不害怕。”
与犯罪斗争
即使这份工作如此艰苦,程桂玲还是打心底里热爱着自己的职业,因为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方安宁。
“我认为经过我的努力,能让社会上少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让老百姓有安全感,这是我这辈子应该做的一点事儿。”
为死者言,为生者权——这是程桂玲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她交付给自己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