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客服:0438-5946666
  • 频道合作:13894944443
搜索
扶余百姓网APP广告页
扶余百姓网 扶余 查看内容

扶余市三井子花生红透半边天

2014-11-18 21:31| 发布者: 扶余百姓网| 查看: 1371| 评论: 0

摘要: 扶余市三井子镇,从行政区划上来说,是个不大的乡镇,但却远近闻名。“如果你到南方去,提松原,没有多少人知道,提扶余,知道的人更少,但你要提三井子,却有很多人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吃过三井子的花生。” ...

扶余市三井子镇,从行政区划上来说,是个不大的乡镇,但却远近闻名。“如果你到南方去,提松原,没有多少人知道,提扶余,知道的人更少,但你要提三井子,却有很多人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吃过三井子的花生。”三井子镇三井子村的志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志鹏骄傲地说。

  田志鹏从1989年开始种花生,那年他才29岁,正值而立之年的他甩开膀子在土里刨金。可当时不是今日,他再怎么出苦力,收获的也只是一亩三分地的年成,富裕谈不上。田志鹏虽然是个庄稼人,但头脑灵活,一边干一边琢磨着发家致富的路子。渐渐地,他的眼界开了,胃口也大了,开始不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大胆地尝试承包土地。俗话说,迈出了一只脚,就知道路是深是浅。这一脚迈出去,田志鹏就再也没收回来,如今他已经把花生种到了内蒙古。“在内蒙古开鲁包地比咱这里便宜,最主要的是那里可承包的地也多。”今年,田志鹏在内蒙古开鲁地区承包了2000亩地种花生,估计垧产在6000至7000斤。

  三井子镇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销售地,得益于这里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这里土质特殊,适合花生及各种杂粮杂豆生长,常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如今政府出台的越来越得民心的各项惠农政策这样的天时条件,三井子人不但学会了种花生,还学会了卖花生。走进三井子镇,名称不同的各类花生购销部一家挨着一家,他们有的像田志鹏一样,销售自家种的花生,有的干脆就做起了经纪人,在买卖双方充当值得信赖的“媒婆”,让三井子的花生“嫁”得光彩,让南北客商“娶”得高兴。马占和就是这样一个“媒婆”。日前,当记者一行走进马占和的购销部时,4台传输机在院子里工作,红红的花生粒在传送带上欢快地奔走,又像瀑布一样流泻。一台大货车正在卸成包的花生。这时,一个浓眉大眼的中年汉子走了过来,他穿着小立领黑色上衣,步态从容,眉眼含笑。他领着记者穿过呼呼运转的传送带,走进库房。差不多有两层楼高的库房里,成包的花生堆得小山一样,花生果占了一壁,花生粒占了一壁,工人们推着小车,穿梭在装货车与卸货车之间。

  穿过库房,是人工挑选花生的车间,十几名女工戴着口罩在挑选花生果,除掉“歪瓜裂枣”,保证收上来的和卖出去的花生个个籽粒饱满,品相好。“口碑好是自己挣出来的,口碑不好也是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干我们这一行没有啥‘花活’,能说会道也不行,要是货不行,说啥都白扯。”马占和如是说。他不是个“油嘴”的“媒婆”,他的诀窍就是硬碰硬,我把货捧给你看,相中你再买。就靠这实打实的实惠劲,这些年,马占和与南北客商都成了朋友,大家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生意是一码,交情是一码,他们从生意场上起步,却在人生路上相扶相携。

  三井子花生成全的不是一家一房的富裕,而是一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田志鹏说,以三井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三四百里地,都受了花生的益。花生是三井子土里的金子,只要猫下腰,就能拎出一串一串的金疙瘩。

  马占和说,三井子镇29个村,4000多户人家,其中外来户就有1000多户,都是周边乡镇来这里包地种花生或做经济人的,现在正是购销花生的旺季,每天往返三井子镇的货车有5000辆到6000辆。这里的花生,粒大,口感好,出油率也高。好几种花生摆在一起,客商们首选的就是“三井子”。三井子这三个字,在咱们这是地名,在南方,那就是花生。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