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来是弓棚子镇李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很小就失去父亲的金来一直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日子虽不宽裕,但有母亲的细心呵护照料,金来也觉得很幸福。在他19岁那年,母亲因突发性脑出血,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丧失自理,原本手脚麻利操持家务的“一把手”,一下成了需要专人照顾的“负担”。刚嫁人的姐姐生活也非常艰辛,在照顾老人上几乎帮不上忙,刘金来二话没说,接过照顾瘫痪母亲吃喝拉撒的重任,这一照顾便是16年。这16年付出的辛苦他未曾抱怨一句,为了母亲直到今天他仍然未成家。
每天清晨,阳光熹微,刘金来便起来为母亲穿衣、洗脸、梳理头发。这种感觉就像儿时时代,母亲就是这样照顾他和姐姐的,天不亮母亲就起床为他俩做饭,喂完“大的”喂“小的”,特别辛苦,白天干农活,到了晚上,在油灯下,给他俩做鞋、缝衣服,那时的母亲就是他和姐姐的保护伞,只不过现在他变成了家长,母亲变成为了孩子…… 尽管母亲卧床十多年,老人的气色还不错,满头的银发经过刘金来的梳剪,得体整洁。虽不说话,但从她安详的神情和不时投向儿子的欣喜的眼光中,能让人感觉到她是幸福的。
一般家中常年有瘫痪在床的老人,很少有像金来家如此整洁、清爽,空气里没有难闻的异味,屋子里没有杂乱的床铺。除了给母亲做饭喂饭,金来每天都在和母亲使用的尿布、被褥打交道。老人经常把裤子、被褥弄脏,一天少则七八次,多则十多次。洗洗涮涮,烘烤晒干,十几年来天天如此。柜子里整整齐齐摞着的被褥是今天早上刚晒过太阳拿进来的,院子里空出的地方是专为母亲晾晒衣物准备的,每逢天气好时,门口都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尿布和被褥。
金来的母亲有高血压和冠心病,隔三岔五半夜就发作。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刘金来便在老人睡觉炕头同侧搭了张小床,只要夜里老人一吭声,他便马上起身给母亲端水拿药,吃上药后,看着老人睡去,他才能合眼休息一下。
老人夜尿频繁,一晚上起来五六次是常事。金来说:“到了晚上,每隔两个小时母亲就起夜一次,十多年来,很少睡过一个安稳觉,不过现在也习惯了,不算什么事儿,晚上睡几个小时,白天精力也很充沛。”刘金来始终保持微笑,在他的言谈间,捕捉不到一丝厌烦。
母亲夜晚需要光亮,刘金来怕棚灯刺痛她的眼睛,便精心改造了一些旧彩灯。金来指着墙上的小灯说:“夏天用绿色射灯清爽,冬天用黄色射灯暖和,墙壁上的旋转开关是可以控制灯光的强弱,这些小灯都是他为方便照顾母亲自己琢磨的。”母亲爱听音乐,门外挂的小音箱连接屋里的电视、收音机是他为母亲自制的“家庭音响”,天气一转暖,他便推着母亲在院子里晒太阳,给老人按摩,舒活筋骨。李家村农户并不是很多,周围的树木包围着农家院,曼妙的音乐围绕着青松,引来鸟儿在树上齐名,母子俩在院子里晒太阳,构成为春天里一幅美好的画卷。
16年来的孝心源自刘金来对生活美好的热望,源自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动力。祝愿这股力量在人间生生不息,永远延续下去。
刘金来16年来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不离不弃、关心备至诠释了中华孝道美德。孝道是一种博大的人间大爱,有了这种无私的大爱,人间何处不春风;有了这种博大的道义,生命何处不灿烂;有了这种品德的胸襟,人生何处不温馨! 孝道是心灵和良知的感应,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守,是不计得失无怨无悔的付出……
孝道是点点滴滴的汇集,是丝丝缕缕的关怀,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冬日阳光的照耀,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岁月留痕的践行……
孝道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心灵的投入,需要品格的支撑,需要时光的检验……
孝道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体现在家庭的和谐中,体现在社会的关爱中,体现在生命的品格中,体现在岁月的检验中,体现在人性的良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