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春立
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
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
母,火气温,由此才“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二候蛰虫始振:立春日后五日“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
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三候鱼陟负冰:再五日“鱼陟负冰”,陟(zhì)是升,鱼因水底
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
鱼聚沉”,春气还弱。
— 咬春 —
吃春饼、嚼生萝卜叫“咬春”;交相庆贺叫“拜春”;乡民以
麦米豆抛打春牛叫“打春”;南方还有摸牛脚之俗:“摸摸春
牛脚,赚钱赚得着。”查最早楚俗,立春日在大门上立春字
为“讨春”;唐人始作春饼,卷饼用生菜为“春盘”,妇女在
头顶戴“迎春髻”,互赠春词为“春帖子”。
— 迎春 —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
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
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
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
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
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 报春 —
民间,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
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
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
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
子(或众农家敲锣打鼓将小孩拜请回家,摆上果品春盘在案等
待春的到来)。
— 鞭春牛 —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
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
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 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
,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
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
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
满粮足。
— 句芒神 —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
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争日,夏争时”,
一年大事不宜迟,大春备耕即将开始了......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
时节的开始。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一冰一雪一寒冬,
一朵一枝一梅红。
一家一国荡春风。
一年一度绿南北,
来源/网络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