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客服:0438-5946666
  • 频道合作:13894944443
搜索
扶余百姓网APP广告页
猜你喜欢
查看: 2182|回复: 0

[扶余民间传说] 扶余东南重镇——陶赖昭

[复制链接]

531

主题

15

回帖

282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827
发表于 2015-10-20 16: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扶余民间传说] 扶余东南重镇——陶赖昭
文 /独行侠


      滚滚的松花江以她的雄浑大气滂沱之势,冲刷着沿岸的历史文明,荡涤着人类进步的足迹,飞溅的浪花拍打着历史沧桑的松花江古道,演奏出一曲曲悠扬的塞北村镇兴业曲。就在这浪花飞溅的波涛拍岸声中,一个繁华小镇在松花江边应孕而生,这便是号称扶余东南第一重镇——陶赖昭。



     陶赖昭位于扶余县东南,东与榆树市接壤,南隔松花江与德惠市相望。自古就是女真人和契丹人栖息生活的地方,有着悠久的渔猎文化历史。陶赖昭滨临的松花江,辽朝前期称鸭子河,后改称混同江,是辽朝皇帝经常来垂钓、狩猎的地方。陶赖昭镇驻地小城子就是公元936年辽太祖迁民垦荒建有一城而得名。蒙古族人也曾在这里牧羊放过马。满族人聚居时发展了农业,以种植谷类、豆类大田作物为主。1930年,一支朝鲜族人在陶赖昭定居下来,把水稻种植引入进来,带动了全镇水稻业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30年间,全镇沿江村屯到处是稻浪滚滚,现已发展水稻面积6000多公顷。松花江自古就是一条黄金水道。陶赖昭行船上溯可达 “船厂”(今吉林市);下可通过松原三江口分成两路,一路沿松花江干流东达哈尔滨直至入海,另一路沿嫩江支流北行至卜奎(今齐齐哈尔市)。陶赖昭古代宗教文化以佛教最兴盛,金、清两个朝代都有佛教寺院建筑。考证陶赖昭之名,《吉林外记》记为“陶赉照”,《吉林通志》记为“陶赖昭”。不同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和蒙古族人因生活方式不同,对这一地名的解释也不同。满语汉译为“豆岗子”,蒙语汉译为“兔子窝”。看蒙语解释不禁让我想起汉朝的一桩与兔子有关的趣事。公元前108年,汉灭掉割据辽东不服王化的朝鲜,汉武帝亲到辽东半岛视察,突见一只黑色的兔子从草丛中窜出,汉武帝便下令在此地修建“玄兔亭”,后设立玄兔郡,成为管理辽东事务的四郡之一。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劳动公园就是当年玄兔郡的旧址。如果汉武帝在陶赖昭看见了成窝的兔子,会在这里设立多大的城市建制呢?其实陶赖昭这个鱼米之乡是处在一个集水路、公路、铁路交通于一点的交通要道上,具有成为大都市的有利条件。



     公元1683年(清康熙22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官方驿站,这是陶赖昭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做为满族人祖先发祥地的塞外东北,辽金时期曾是辉煌鼎盛之极。随着蒙古兵入侵,连片城池被毁,千里村庄尽受屠虏,几百年兵戈相连、人口渐稀、土地荒芜。清王朝入住北京后,对于他们视为龙兴之地的山山水水都实行了封禁政策,昔日的辉煌只能在史料典籍中再现。清朝设立的陶赖昭驿站,上通当时的吉林省省会城市“船厂”(今吉林市),下通黑龙江卜奎(今齐齐哈尔市)。驿站的设立不仅仅是便利了交通而且还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形成集镇规模,带动经济的发展。如果从时间上推算,陶赖昭设立的官方驿站,要比德惠县城1936年移至仅有三户的张家湾早形成253年,比扶余县城三岔河镇1903年始成集镇早220年,比榆树市于1814年开始设立分防巡检早131年,比长春市1800年设立长春厅早117年。临水而建,扼松花江要冲,占据水、陆交通得天独厚的重要地理位置,占据了在扶余乃至吉林发展史上率先发展的先机。如果说陶赖昭是上天的宠儿,那么历史一次次给了它发展的机遇。
     1896年,帝俄取得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修筑权,中东铁路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条铁路交通线。虽然这是一项侵略中国权益的建设,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一个标志,但从客观上说它的建成对沿途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陶赖昭是扶余县境内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五年后的1901年陶赖昭站南移至4公里的小城子,原陶赖昭站旧址那时开始被称为北陶了。新址陶赖昭站更临近松花江,所以显得更加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沈阳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的分界点。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往来南北的国际列车都要在陶赖昭站停车加水,添加补给。2003年10月在铁路生产力部局调整中划归沈阳铁路局长春车辆段。 2009年9月1日,我前往陶赖昭考察原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穿过片片荆棘草丛,跨过起伏的沙丘,巡至松花江边。将近初秋,江水清澈碧绿,江风清爽扑面,两岸碧树倒影、青草微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座松花江大桥。奔流之下的松花江水中,十六个由长条石砌筑的桥墩托起一座钢铁桥梁飞架大江南北。激流冲打着桥墩朵朵浪花飞溅,大铁桥默默不语,似乎是在低首沉思历史的风云变幻。历史在这里沉思。我眼前浮现出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桥》,影片中一幕幕反法西斯战争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这座桥上一样。眼前的这座老桥已被京哈铁路上新建松花江大桥取代,而它落满尘埃的桥身让我一睹百年前具有欧洲俄国风格的造桥工艺。百年沧桑,历史的耻辱,东北人民承受的苦难,江风中的铁桥成为了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令我遗憾的是,我脚下桥头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的桥头堡,是1935年日本从俄国人手中接收中东铁路后修建的,它见证了列强帝国在中国国土上争夺权益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据当地村民讲,两个碉堡都是上下三层,高出地面30多米。2006年,轰轰两声爆破,巨大的桥头堡被夷为平地。我见到的只是两堆坍塌的废墟。望着一米多厚的混凝土墙壁的残骸,我不由地想:难道这两座桥头堡不是松花江边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线吗;它不也是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物吗;更是一部教育后人不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可谓千金难买,为什么要人为的毁坏它呢?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要给历史留下什么呢?我望着浪涛拍打着孤独的百年老桥,略有几分惆怅,不仅为它的命运担忧。谁知它的明天又能如何呢?我默默的祈祷,但愿它能平安,永久的留在人们的视野中,让它时时唤醒后来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原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