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翠柳白杨,文化景观长墙,阔路闲庭广场,临田傍水,美好生活万年长……
扶余市坚持把绿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同频共振、环境与财富同步提升的乡村文明振兴之路。
道德引领
润泽“美德乡村”
张利,肖家乡王家村一名普通农民。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义务宣讲员。他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民间蕴藏着强大道德力量,一旦被挖掘激发出来,必定成为推动乡村文明的巨大力量。从农家炕头到道德讲堂,他每年义务宣讲120多场次,每场听讲人数都在300人以上……由此,王家村成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变化无处不在,点点滴滴王家村人都看在眼里:过去的王家村,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现象时有发生,邻里不睦、家庭不和更是“家常便饭”。如今的王家村,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全村的人都去帮忙,村里铺砖路、栽苗木、慰问老人……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做好事一呼百应。70多岁的朱文义老两口体弱多病,村里60多名妇女两人一组,排班照顾这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外来户赵长顺疾病缠身,干不了重活,村民们待他如老邻居,春种秋收都来搭把手……昔日,王家村的小伙娶个媳妇愁死人,没人愿意往“火坑”跳,现在,外屯的姑娘把能嫁到王家村当作自豪的事。
扶余市注重发挥传统文化、乡贤文化的突出作用,发掘和宣传农村道德楷模,树典型、立标杆,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民自觉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文明和谐新风、树立文明生活新理念。“德美”在农村落地生根。
志愿服务
孕育“善美乡村”
“站在新起点,树立新风貌,三清又三改,环境更美了……志愿新形象,大步朝前跑,选择好产业,三农兴旺了。追梦新时代,前景无限好,全民齐动手,幸福享到老。”这首从“新时代传习所”里唱响的歌谣,不仅是扶余市农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真实写照,更渗透着村民心灵之美、农村乡风之美和人文之美。
走进更新乡新红村,“新时代传习所”和文化大院、道德讲堂联动,宣讲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改变村民陈规陋习。“现在,村民们逐渐意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是为自己而建。”农民志愿者刘文贵说,村里党员志愿工作队带头,70多名志愿者不论寒暑,坚持每天义务维护村容村貌。2017年9月,该村遭受龙卷风袭击,40户102间住房倒塌和损坏。几百名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短短几天就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爱与善的举动,激活了沉睡的感动,唤醒了久违的温情。以“村容整洁、邻里守望、乡风文明”为主题的志愿服务,如今在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扶余市现有农民志愿者1万多人,已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仅2017年,志愿者们就硬化村屯道路100多公里,栽种果树、松树5万株,鲜花近300万棵……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可喜的是,凡是志愿服务开展得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给力,村屯环境整洁美丽,邻里乡亲和睦相处,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在“一村一格局”住宅改造和新民居建设,硬化、亮化、排水和农村改厕工程,文化设施“五个一”建设过程中,志愿者们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志愿服务为扶余乡村振兴增添了最美底色。
项目示范
串起“美丽乡村”
扶余市“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行动,描绘了一幅优美壮观的农村风光图景:依托村屯环境整治力度大、志愿服务基础比较好的乡镇,聚焦“四点两环”,覆盖2镇2村4屯74.9平方公里土地、2992户11462个农村人口。工程总投入资金4200万元,修建4万延长米文化墙、11.2公里乡村道路和8.4公里村内巷路,新建、维修排水沟1万延长米,增设路灯484基,栽植花卉约300万株,新建改建村部9个,新建、改建4个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厕所1000个,建设美丽庭院200户,设立和悬挂宣传牌2500块。
弓棚子镇双胜村位于上述“四点两环”的“四点”之一。该村投资310万元,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村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修建文化墙,培育、栽植、管护花苗,清理垃圾,维修村部、排水沟和路灯杆,新建文化活动室和乡村公路,力争符合美丽乡村品质、风貌和特点。“原来村道上泥泞不堪,鸡鸭比人多,现在通过建设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胜村党支部书记马洪喜说,“路畅了,村美了,人乐了,如今家家户户找到了致富路。”“树有根,情有源,乡愁绵绵大美在人 间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扶余 。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补短板、谋长远、重潜绩、压茬干,相信新时代的扶余,定能够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来源/松原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