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最好的避暑方法莫过于 游泳和玩水啦! 当你全身浸没在清澈的池水中 透心的清凉随之而来 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如果在游泳、玩水的过程中 不注意自我保护 就有可能染病! 一家四口感染“红眼病” 近日来 湖北武汉35岁的李先生在学习游泳 上周他在游泳馆游了近一个小时 次日早上开始眼睛不舒服 刺刺地发痒 李先生买来眼药水,滴了两天后症状反而加重,眼睛不停流泪,眼睛里满是红血丝,还肿了起来。更没想到的是,妻子和两个孩子也都出现了相同的症状,眼睛也和他一样“红”了起来。随后,李先生一家到医院检查发现,李先生一家四口都得了急性结膜炎,就是俗称的“红眼病”。 “红眼病”夏季高发 据医生介绍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传染性很强 每年夏季集中高发 孩子抵抗力差更容易患病 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触摸眼睛前后要彻底洗手。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不要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眼部化妆品、药品、手帕及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等。在流行期,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游泳时应注意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避免眼睛直接接触泳池里的水。 得了“红眼病”不要自行用药,这样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一旦发现眼部分泌物异常、有异物刺扎感和长时间眼球发红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另外,“红眼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治愈前不要返回幼儿园、学校或工作地点,避免到大型公共场所,严禁到公共泳池游泳,防止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除此之外
这些疾病在夏季多发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小心… 胃肠疾病 夏季气温高,细菌繁衍速度增快 “贪凉”现象也很是普遍 喝凉茶、吃冷饮、吹冷风…… 不论是抵抗力较弱的孩童和老人 还是精力旺盛的青壮年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急性腹泻 其危害不容小觑 1脱水、酸中毒 急性腹泻多为水样泻,机体水分快速流失,易引起脱水,严重时甚至无尿,导致部分代谢产物蓄积在体内,引发人体中毒,出现疲乏无力、呼吸异常、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 2诱发或加重肠胃疾病 腹泻,会降低消化系统的抵抗能力,尤其是肠道、胃部。反复、长期的腹泻,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出现慢性炎症,在一些代谢产物及细菌酶的作用下,易形成肠息肉、溃疡等疾病,甚至诱发癌细胞的生成。 3降低免疫力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素的重要器官,更汇集了人体60-70%的免疫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功能降低,也就意味着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引发疾病。 如何预防 ▶防止脱水 :腹泻次数多,尤其是水样泻,会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甚至发生酸中毒和休克。所以,只要不呕吐,一定要喝水。若伴有呕吐或实在不能饮食,则需要及早就诊。 ▶防止电解质紊乱:腹泻还丧失了电解质——体内的盐分,电解质紊乱会造成乏力、心悸、心律失常,严重者还会导致生命危险。此时可口服补液盐,还可直接采取喝盐水的方法补充钠离子,加盐量以略有咸味为宜,补钾可以喝些鲜榨果汁。 ▶请勿滥用药物:腹泻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止泻药、抗生素,但有些腹泻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来治疗的,而且滥用抗生素还会带来其他危害。所以切记不要滥用药物,严重腹泻及时就医。 肌肉溶解 横纹肌溶解症 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 而导致肾损害的一种疾病 俗称肌肉溶解 夏季在大运动量发生后 局部高强度训练会造成局部缺血 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 肌肉组织 ATP 耗竭 大量乳酸堆积 运动过量导致的横纹肌综合征 多发生于平时不运动或运动量少的人群 大运动量训练前需注意以下情况 1.身体不适、感冒、发热者尽量避免参加。 2.避免在阳光直射、炎热潮湿的夏季中午进行大运动量练习。训练时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等。 3.普通人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锻炼,要适合自己体能的项目,另外还要选择适合的运动场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游泳、慢跑、自行车是最推荐的三大运动项目。 中暑 进入二伏 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日子已经到来 除了伏天养生还有什么注意的呢? 就是防暑!防暑!防暑! 人在高温环境中 体温调节失去平衡 肌体热量过度积蓄 水盐代谢紊乱造成中暑 中暑后轻则出现多汗、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厥或痉挛,威胁生命。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表现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饮用淡盐水;还可以在额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 如何预防 ▶别等口渴才喝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 L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出门防晒要牢记:夏天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 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充足睡眠很重要: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拉肚子细菌性痢疾 拉肚子是夏季最常见的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并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它除了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外,还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一般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易发生食源性暴发,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制作食品时应生熟分开,已经烹调好的食品,不要再放回盛过生食品的碗内。餐具、食物等要做好洗涤消毒工作。另外,要少吃油腻、多吃清淡食物。不吃隔夜菜,开封水果,如西瓜尽量一次吃完或用保鲜膜将其封好后,再放到冰箱里保存,即使放到冰箱里,时间最好也别超24小时。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夏季高发于儿童的肠道传染病 多发于 5岁以下儿童 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 口腔、臀部出现皮疹或者疱疹 少数患儿会并发肺炎、脑炎、 心肌炎等,甚至死亡 5-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除了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外,患者说话、打喷嚏、咳嗽等都可以传播该病。另外集体生活中使用共用的玩具、餐具、密切接触都可能造成疾病传播。 如何预防 家长要尽量减少带儿童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护理、接触儿童前,注意洗净双手;儿童的衣被要勤晾晒;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婴儿的奶瓶使用前后要洗净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如果出现手足口病例,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物品要进行清洗 消毒,防止感染他人。 皮肤病 由于天气潮热,有利于 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 加之夏季人们容易出汗 皮肤易潮湿 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 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 引起皮肤癣病 最常见的就是足癣,也就是“脚气”,喜欢穿皮鞋的人容易得脚气,因为皮鞋不透气,脚部的湿度和温度增高。另外,很多青壮年男士容易在夏季感染体癣和花斑癣(汗斑),这与排汗量大有关。如出汗后,不及时清洗,真菌会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 中风 每年的6-8月份都是中风的高发期 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 因此又称之为“热中风” 明显特征 1.头晕,表现为瞬间眩晕,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 2.单眼突然发黑,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 3.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建议平时喜欢煲汤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煲些解暑汤用来清热防中风。 心肌梗死 心梗也喜欢在夏季凑“热”闹 有心脏病的患者 如若发生心梗 有一些很明显的前兆 比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 咳嗽、咳泡沫样痰(白色泡沫状的痰液) 一旦出现胸痛 最好马上上医院 如何预防 经常食用黑木耳也能有效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需要提醒的是,消化功能较弱者在食用黑木耳时,最好煮熟了吃。患者在这种天气还可多吃点生姜、洋葱、茄子、香菇、玉米、燕麦等碱性食物,它们都是血管的“清道夫”,有清洁血液、预防心梗的作用。另外,午睡可以减少心梗的发病率,老年人中午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很有好处的。对于有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的人群,还应禁止搬抬重物。 空调病 每年的5、6、7月份 是“空调病”的高发期 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 因空气不流通,环境得不到改善 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 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以及一些皮肤过敏的症状 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皮肤变差等等。 空调病的主要症状因各人的适应能力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表现为畏冷不适、疲乏无力、四肢肌肉关节酸痛、头痛、腰痛,严重的还可引起口眼歪斜。 如何预防 1.在使用空调的房间里不要待得时间过长,每天应定时关闭空调打开窗户,增加换气。 2.合理地调整室内温差,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8度为宜,室内温度不低于26℃,相对湿度40~60%。 3.保证每天有一定的室外活动时间,多喝水,加速体内新陈代谢。 4.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大汗淋漓时最好不要直接吹冷风,注意保暖。 夏季出门,最好躲避10点—16点这个时间段。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衣服也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等织物,少穿化纤品类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天气炎热 各种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 大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