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进入倒计时。冬捕要由经验丰富的鱼把头确定捕鱼的大体位置,俗称划窝子,然后凿出冰窟窿下网,下网和收网的时候一般由几匹马拉着绞盘不停地走动带着渔网前进。 张鑫革 摄
北纬45度,吉林松原查干湖,此时已是千里冰封,温度远远低于冰点。但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渔猎部落的子民来说,他们的心早已燃烧到沸点,因为一年一度的冬捕开始了。
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渔民们世代依湖而生。他们坚持使用近似于千年前的原始工具和方式进行捕鱼,保住了查干湖这块“草原明珠”,专家学者称其为“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北纬45度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
冬捕时,全体渔民分成4队,每队60多人,由一位鱼把头带领,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捕捞。
鱼把头是总指挥,负责确定捕捞区域,渔民称之为“打范围”,打到鱼多的范围,就意味着今年的收成好。
隔着1米厚的冰层找到鱼群的位置,考验的是鱼把头的眼力与经验。总把头张文曾经创造了单网产量16.8万公斤的纪录,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但“打范围”时仍不敢掉以轻心。“这块气泡密,还大,这底下肯定有大鱼,等会儿看看气泡动不动……动了动了,这底下有鱼!”终于找到鱼群,张把头十分兴奋。
他把自己的鱼把头旗高高举起,然后重重插在冰面上。旗子在风中猎猎招展,他的脸上显出一丝庄严,仿佛这里就是等待他征服的战场。
选好范围后,渔工要用冰镩子在近1米厚的冰层上凿出冰眼,每隔十几米凿一个冰眼,要凿出至少200个。这项工作完全手工作业,要耗时三到四个小时。
穿杆引网考验渔民们的协作能力,把十几米长的穿杆穿进冰眼,用钩子控制穿杆的走向,穿杆牵引着绳子通过200多个冰眼,在冰层下前进2000多米,才能到达出网口。2000多米长的大网完全舒展开有8个足球场大,之后再慢慢收拢、合围形成一个网兜。
这个过程必须仔细,总把头、副把头、跟网、扭矛、走钩、小套、送旗、打更、车老板等人分工协作,每个工种都是一道工序,只有大家默契合作,才能确保下一道工序顺利开展。
下网时,由于网太长,越入水越沉,人力已经很难控制。而收网时满载收获,人力更没有办法拖动大网,就需要马匹来拉动绞盘。张把头说:“拉绞盘要用五匹马,少了不行,网下水就沉了,但越沉我们越高兴,说明鱼多!”几匹马拉着绞盘不停转动,时不时还神气地打个响鼻,摆下尾巴。而大网则在冰下窜动、前行。
收网的过程很慢,但没有人抱怨,他们知道马上就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随着大网缓缓出冰,一尾尾肥美的大鱼争先恐后地翻出冰面。
“掏兜”工人用捞子把这些鱼捞出来,兴起时,他们会用捞子把鱼甩的高高的,预示着年年有余。
不一会儿,冰面上就堆起一座鱼山,大鱼们跳跃着、翻腾着,“冰湖腾鱼”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奇观。
此时是游客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争着挑选相中的大鱼,抱着大鱼合影。有细心地游客注意到,这些鱼最大的三四十斤,最小的也有十来斤,竟没有小鱼。
对此,张把头解释说,当地打鱼用的都是五寸的大网眼,只能网住五年以上的大鱼,他认为,这也是提醒人们,善待这片圣洁的湖水,善待湖里的生灵,永远珍惜自然的馈赠。
来源| 松原市人民政府网
|